父母在乎那么几块钱?你该学会富养父母

本文已影响4K人 

不久前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帖子,题目为《为什么会存在一些那么在乎几块钱的人?》。

帖子是一个女孩发起的,说的是她家里有个开黑车的父亲,家里还开着一个旅馆,收入来源不稳定,还要供一个读小学的弟弟。

冲突发生在她父母送她去大城市上学的时候,女孩在网上订了一家旅馆,并建议人生地不熟的父母一起打车过来,按照她的话说:“不过几块钱”,没想到父母责怪女儿不知钱来的不易,坚持不打车。

女孩只能陪着父母走了很长时间,一路上一家人闹的十分不愉快,父亲拿着地址四处询问,不断埋怨女儿非要在网上订什么宾馆;而女孩则感觉十分委屈,觉得明明可以几块钱就能摆平的事情,为何非要如此大动干戈?

在帖子里,女孩表达了自己的担忧,她不知道自己如果继续受这种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,又会变成什么样子?

父母在乎那么几块钱?你该学会富养父母
父母在乎那么几块钱?你该学会富养父母 第2张

发展心理学指出,进入老年后,个体的认知活动,尤其是感知觉和记忆能力通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化,也就是俗话说的“老小老小”,人活得越老反而越像个孩子。

还记得我们小的时候,一件看似很小很小的事都能引发你我情绪上的剧烈波动,比如丢了一个布娃娃或者得到了一颗糖,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极为有限,而这些小小的事件就足以牵制我们的情绪。

到了老年,有时候他人一句不经意的话,也能引起我们巨大的情绪反应。

比如——

“你这套经验早就过时了!”

“这都什么年代了,你怎么还这么死板保守?”

“你们这套思想,早已经被淘汰了知道吗?”

......

这几句话无异于一把把刺刀,扎进老人内心,将他们伤得体无完肤。

每一位老人都曾经是父母眼里的孩子,在他们成长成熟的阶段,整个社会文化都是在提倡“勤劳致富、勤俭节约”,并且他们的切身经历也着实印证了这八个字的重要性。

确实,我们父母辈里有很多人就是靠着一步一步的打拼,像喜鹊筑巢一般,从无到有给我们搭起了一个家,并且勒紧裤腰带,宁可亏了自己,也绝不亏了孩子。

父母在乎那么几块钱?你该学会富养父母 第3张
父母在乎那么几块钱?你该学会富养父母 第4张

如果说言语上的伤害是一把刀,那么子女的冷漠及嫌弃对老人而言无异于难以消弭的重创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,由于老化和衰老,老年人的人格特征也会在诸多方面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。

1、首当其冲的要属不安全感。

人到了老年,可谓“内外交困。”内部因素包括,身体机能越来越差了,他们会对这部分变化异常敏感;同时在经济方面,他们对生活保障和疾病医疗与护理有着强烈的担忧。

对年轻人而言,每过一天,意味着自己又成长了一步;而对于这些老人而言,每过一天,意味着离死神又近了一步。

外部因素包括,科技的迅猛发展、观念的冲撞以及越来越看不懂的外在世界。

你无法想象的出,一个从来没有用过手机、在家乡深居简出的老人有一天猛然来到城市的惶恐与焦虑:TA越来越看不懂身边这个快要脱离纸币交易的年代,TA更不明白年轻人口中的网络时代,更搞不懂什么互联网思维!

每一个全新的概念,对TA的世界观而言都是一次强烈的冲击。

2、与不安全感如影随形的,是莫名的孤独感。

随着退休生活的到来,老年人的社会角色日渐单一,信息来源也日益封闭。

在工作的日子里,他们还可以感知到自己的价值,可以借助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了解这个世界,可以通过和同事领导的互动了解身边的人,退休之后,他们从原工作岗位退居到家庭中,家庭关系就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寄托和为数不多的信息来源。

这个时期的老人渴望并追求天伦之乐,如果此时的子女由于种种原因忽略或忽视了对他们的关心,很少与他们沟通,家中的老人只会体验到加倍的苦楚和孤独。

3、最后,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,人到50岁以后刻板性就逐渐增强。

老人经验丰富,也十分注重自己的经验,并希望子女能够接受自己的经验方式,对由此引发的矛盾不易理解,从而喋喋不休、爱发牢骚。

父母在乎那么几块钱?你该学会富养父母 第5张
父母在乎那么几块钱?你该学会富养父母 第6张

我们再回头看一下《为什么会存在一些那么在乎几块钱的人?》帖子内容,不难发现,这位姑娘和父母的关系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,无外乎前文分析的三点。

一是父母的不安全感与姑娘急于独立的冲突。

姑娘的父母来自农村,后来他们搬到了镇子上。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,与姑娘考取的大学所在地天津还是有着天壤之别。

在他们来天津送女儿之前,或许并没有预料到天津这座城市的交通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。

他们愿意千里迢迢赶赴天津送女儿读大学,多半是处于对女儿的疼爱及不舍。

就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,其实这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,更是一纸和父母的离别票。

二是父母与子女信息的不对称。

对姑娘而言,滴滴打车、美团是司空见惯的网络工具,可以享受便利和低价,但在父母的认知里,显然对网络工具存在本能的抗拒与排斥。

三是每一件新事物的诞生,对父母而言都是一次挑战。

我们自己尚且无法做到“主动走出舒适区”,何况我们的父母呢?

父母在乎那么几块钱?你该学会富养父母 第7张
父母在乎那么几块钱?你该学会富养父母 第8张

在很多人的认知里,我们每天都在忙着自己的事业,忙着自己的孩子,以为每周打几个电话、年底买些礼物回去,就是最大的孝顺了,难道你不认为,这样的方式更像是一种套路么?

随着孩子的到来,我们恨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子女身上,却恰恰忽略了对父母的关注,而他们却总是表示理解,没有一句怨言。

是的,我们整天都在说,要富养孩子,甚至有人会提出,要富养妻子,但问题在于,很少有人会意识到,其实真正该富养的,恰恰是我们的父母。

有人说,父母在乎几块钱,是贫穷思维的典型体现;但时光无法重来,即便是贫穷思维,也是已经形成的认知模式。

问题在于,作为子女的我们,能不能通过富养父母,让他们有更多的见识与底气,去发现更多的美好,而不去在乎那几块钱呢?

我至今记得一个故事。

有一位非常杰出的培训师,他每天的日程安排很紧张,但他每次坐飞机去另外一座城市讲课的时候,总会带上自己的父母:他白天讲课,父母则结伴到这个城市走走看看;傍晚课程结束后,他会带着父母品尝当地的美食......

天长日久,他的父母见识多了,也相信儿子的实力,心甘情愿地被儿子“洗脑”——觉得光阴短暂,过好每一天更重要,这才有了不将就的底气和豪迈。

这位培训师,就是“富养父母”的典型。

他说,其实哪个人不知好歹不懂享受呢?如果父母情愿放弃享受为了几块钱斤斤计较,最应该反思的,其实是做子女的我们。

就像《奇葩说》里马薇薇说的那句话一样,父母的“真心”并不一定是真话,也可能是情话呀。

富养的第一个层次,在于我们要学会自食其力,不让父母担心。

独立是每个20岁上下的年轻人必须去解决的第一要务。

富养的第二个层次,在于积极倾听。

什么是积极倾听?

像对待你的孩子那般,从父母所说的话里,寻找到积极的成分予以鼓励并加以正向强化,你的父母会越来越好。

比如有个朋友告诉我,他的父亲曾经无比排斥智能手机,并且一再告诉他,不要浪费钱给他买什么智能手机,对他们而言,一般的手机功能就够了。

但是,我的朋友依然从父亲的话里听出了另外一层意思。

事实上,退了休的父母越来越害怕与社会脱节,他们之所以说出一些违心的话,有很多是在替子女考虑、不希望给子女带来麻烦和负担。

后来朋友不啻重金,给父亲买来一部性价比不错的手机。

从此,他似乎又看见了父亲年轻时不甘落后的模样,他说父亲学的很快,以至于现在的老爷子出门,也习惯了不带现金,都会拿起手机扫一扫,很多人都夸这个老爷子挺潮,老爷子更是乐此不疲。

朋友突然觉得五味杂陈,曾经伟岸能干的父亲如今却像个孩子一般,对于网络时代的各种新事物有着惊人的渴望与求知欲——这是他从来没有想到的。

父母在乎那么几块钱?你该学会富养父母 第9张

富养的第三个层次,在于切实考虑父母的处境,为他们排忧解难。

比如发帖的那位姑娘,在遇到和父母的冲突时,比较成熟的做法并不是上知乎寻求帮助,而是和父母坐下来好好沟通。

她可以和父母普及网络时代的知识,告诉他们美团的便利,并且鼓励父母将家里的小旅馆挂在美团上,或许能为家庭收入带来新的生机;同时她可以教会父亲如何利用滴滴打车揽客接活,今后再也不用再冒着风险开黑车了。

第四个层次的富养,也是我们很多人奋斗的目标,那就是用当年父母对我们的态度,用心照顾他们,带他们开拓眼界,不与时代脱轨。

我认识一位旅行社的老板,他创立旅行社的初衷,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父母在有生之年,让他们见识到更大的世界。

后来的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,每年他都会组个老年团,带上自己的父母一道,游遍世界的大好河山。

在他开旅行社的第八年,他的母亲面带微笑离开了人世,临终前老人不断地和身边人念叨说,自己有个好儿子,她感到这一生没有白活。

有句话是这样说的,我之所以要拼命工作,就是为了像当年父母对待我一样,去对待我的父母;在他们有生之年,陪着他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心愿。

在《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》前言里,有段话是这样说的——

“总有一天,父母总要离我们而去。大部分人都明白这个道理,可是依然愿意让自己回避于忙碌的劳作之中,直到一天事实的真相摆放在自己面前,此时的后悔与遗憾又怎能弥补内心的惭愧与愧疚。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,不过也就是这个道理吧。”

相关内容

热门精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