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无理取闹,你冤枉了孩子多少次?

本文已影响1.93K人 

周末,我带喆同学溜溜耍了三天。最后一天到家是晚上七点,他趴我肩膀上就睡了。娃爸说:“终于可以休息了。”我也松了一口气:不用满屋子追着他随时听命了,这个点睡,该是连夜觉了。

快十二点时,忙完工作和自己的事,我刚准备睡觉。悲剧发生了——喆同学爬起来,清脆地叫:“妈妈,你干什么呢。”

我把崩溃的情绪使劲按压,转过头来笑容满面:“妈妈刚工作完,你醒了啊?”

小祖宗蹭一下跳下床,凑到我身边来:“妈妈你做什么工作呢,爸爸去哪儿了?”

我解释:“现在已经半夜了,爸爸在主卧睡觉呢,妈妈也准备睡觉了,你陪妈妈一起好吗?”

“我要看电视,今天还没看电视呢。”

确实,以前每次睡觉前都允许他看15?20分钟儿歌或动画片。可现在已经大半夜了啊。

解释不通,他强行过去开电视。我无奈,只能陪他一起看。

15分钟后,我已经困得睁不开眼,再次诱导他睡觉。他又来一句:“我还没打牌呢。”

天!他睡前程序记得一清二楚。

打牌!一咬牙一跺脚,和他约定打15分钟。

15分钟后已近1点,我脑子都成浆糊了,再次威逼利诱:“咱们睡觉好不好,妈妈睁不开眼了,明天妈妈给吃两个奶酪。”

说完,我灯没关就睡着了。

喆同学急了,用手指掰开的我上下眼皮:“妈妈!妈妈!你醒醒!你醒醒!”

为娘我也想醒,但睁不开眼啊!

迷糊中,哭声传过来:“你别睡啊,你还没给我还没刷牙洗脸讲故事呢,你还没给我还没刷牙洗脸搽油油讲故事呢!”

最终,我被他成功“哭醒”!

心里没火是不可能的,冷静了10秒钟后,我满血复活——当妈的不是自己的,你们都懂得。

两岁十个月的喆同学正处于秩序敏感期,作为妈妈,我有义务呵护他这份对秩序的执著。

刷完牙,洗完脸,搽完油,讲完两个绘本,已近两点。

喆同学终于发出天使的声音:“妈妈,咱们睡觉吧。”

这次,他没哭没闹,很快沉沉睡去。

关于无理取闹,你冤枉了孩子多少次?

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你伤不起

如果不了解孩子对秩序感的执著,那个夜晚,很可能变成这样:

喆同学醒了,要求看电视,我满腔怒火;

他要求玩牌,我觉得他太不懂事,不再和颜悦色;

等他大半夜提出更过分的洗脸刷牙讲故事,我直接爆怒吼他一顿;

孩子大哭着睡着,而我也气呼呼地躺下,觉得这孩子真是讨厌,一点人话都听不进去……

我所在的妈妈群,从孩子两岁前后开始,听到越来越多抱怨:

看完电视,爷爷没把摇控器放回小框里,孩子就急哭了;

亲戚来家玩,门铃响起我顺手把门打开,孩子竟然开始撒泼,非让亲戚出去,他重新开一遍才消停;

每天刷牙都必需妈妈亲力亲为,爸爸姥姥姥爷通通靠边站;

每次乘电梯都是他摁电梯,有次在商场一个小哥哥抢先,他急的指着人家说讨厌,真没面子啊!

平时和我宝宝睡一个床,爸爸自己睡,有一天他把床尿湿,我们三个人挤在一起,娃却哭着喊着要回自己床上去;

平时都是奶奶或妈妈冲奶粉,某天由爸爸代劳,冲好后熊娃坚持让爸爸倒掉,必须妈妈冲才喝,这不是犯混嘛;

我家台灯原来是U形的,后来换成螺旋形的,娃看着螺旋形的不顺眼,非要换成那种U形灯炮……

这些“无理取闹”,让妈妈们人头大。

但是,如果你走入孩子的内心,知道秩序感是宝贝成长的必经阶段,并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应对,就不会措手不及。

关于无理取闹,你冤枉了孩子多少次? 第2张

秩序敏感期,家长必须要知道

又是可怕的2岁。

蒙台梭利根据对婴幼儿的研究与观察发现秩序感与生俱来,但2岁?4岁对秩序的敏感性最强。

秩序期敏感期,是宝宝在构建自己内在秩序的同时,对外在秩序的一种要求。

他们对每天做的事情、事物摆放的顺序拥有自己的一个秩序观,当秩序被破坏时,他们就会感到不安甚至发脾气,直到事物又恢复到他们所能理解的模样,才会安静下来。

他们觉得“世界是我能掌控的”,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事物的发展规则之上,并对特定事情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有所期待,一旦事情的发展偏离预期,就会失去对外界的掌控感,不安全感爆棚,并用哭闹、撒泼等执拗行为表达自己的不安和不满。

比如物品的摆放位置不能变、外出的路线不能变、谁的衣服只能谁穿别人穿就不行、吃饭时每个人坐的位置固定、穿衣服要先穿上衣再穿裤子然后袜子、换了被单被罩就要求换回原来的等等,如果没有近他们的想法去做,就会发脾气、哭闹甚至撒泼,这种行为就是家长眼中的“任性”“胡闹”“不可理喻”。

秩序敏感期,家长必须要知道

秩序敏感期的满足有多重要?

建立自我:

孩子通过“我要/不要做”“我喜欢/不喜欢”来表达内心的声音、对环境的认识以及对事物的理解。

带来安全感觉的愉悦:

教养环境的稳定有序,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对生活有足够的掌控力,并因此获得足够的安全感。心理学家马斯洛谈也指出:“儿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种表现,是喜欢某种常规的生活节奏,他们仿佛希望有一个可以预测的有秩序的世界。”

为规则意识打基础:

妈妈的衣服只能妈妈穿,奶奶穿就不对;爸爸的电脑只能爸爸动,爷爷用来斗地主是不对的……这类事物存在格式和发生秩序的要求,是孩子规则意识的萌芽。

呵护好秩序感,将来做事更条理

在秩序敏感期得到充分尊重的孩子,比如作息规律、居家整洁、物品摆放有序、物权明晰,成人后也更容易养成条理的做事习惯。


关于无理取闹,你冤枉了孩子多少次? 第3张

如何尊重、培养孩子的秩序感

和孩子共情:

当孩子因为已经习惯的或者头脑中预期的程序被破坏而哭闹时,家长要理解孩子对于秩序的强烈要求。得到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安抚,孩子的情绪平复更快,甚至瞬间变乖宝宝。相反,如果孩子一哭闹,家长情绪更激动,甚至喝斥、打骂孩子,不仅破坏孩子秩序感的发展,更可能造成安全感的永久性伤害。

想一想今天和以往有什么不同:

当孩子突然变得执拗、不可理喻,想想今天和以往有什么不同?

起床程序有没有更改?

就餐时有没替孩子做了他自己做的事?

去幼儿园的路线和平时是否一样……

如果从中找到了答案,说明你家宝宝正处在秩序敏感期。比如某天,我们准备出去玩时,喆同学突然不肯坐安全座椅,好一阵子我才意识到是因为天气热了,我给他加了一个小凉席在上面。

稳定教养环境:

看护人的变更或生活环境的变换,对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会带来很大冲击,使得他们很难产生稳定的秩序体验,进而影响全感的建立。

营造规律、整洁居家环境:

秩序强的孩子更喜欢有规律的生活,习惯晚睡的宝爸宝妈要改掉不良习惯,帮孩子建立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。

物品摆放有序,对于在环境布局上有“刻板”要求的秩序敏感期宝宝非常重要,也可培养物品归位的良好习惯。

维护孩子的物权敏感性:

明确家庭物品的使用人,让孩子明白别人的东西不可以乱动,自己的东西自己有权处置。

重来,维护秩序敏感性的不二法宝:

如何把一件麻烦的哭闹变成秩序感的培养?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
有一天我要做蛋糕,爸爸答应喆同学可以取鸡蛋,我没听到他们的约定,自己拿了蛋就磕碎了。喆同学不依不饶,哭得惊天动地。我思来想去,决定现在的蛋晚上用来炒西红柿,再让他去冰箱帮我取4个。

早上我起床后上厕所,喆同学醒来后发现我没在身边,开始哭闹。我便重新钻进被窝,假装睡着,让喆同学把我“叫醒”,共同享受早上的亲子时光……

“重来”,是让孩子平复的最好办法,也是帮孩子建立秩序感的最好方式。

万一事情无法重来,一定要给孩子好好解释和道歉。很多时候孩子不见得听懂,但你的态度他们能感知得到。即使他依旧哭闹,也宣泄了郁闷情绪。

相关内容

热门精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