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的不快乐是如何传染给孩子的

本文已影响1.03W人 

父母是个不敢快乐,不够快乐的人,孩子就很难发自内心的快乐。

01、

有一个场景,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。

炎炎夏日,我们从冰箱里拿出半个冰镇西瓜,用勺子挖着吃,一边“葛优瘫”在沙发上,一边看着电视。

简直是人间美事啊!

这时,如果父母突然下班回来,他们会说什么?

“作业写完了吗?” “吃冰西瓜不怕拉肚子啊?” “躺着看电视还要不要眼睛了!” “坐直了看,都要驼背了!”

其实这个场景有多么罪大恶极吗,似乎也没有。可大部分家长,都会选择“泼冷水”。

每当孩子快乐的时候,父母总会及时喊“不”。

仿佛快乐是罪恶的,是不可控的。只有打消了孩子的快乐感,带着压抑和克制,他们才能成长与进步。

就像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“苦尽甘来”“逆水行舟”,必须跟自己“逆着来”,才能进步。

如果孩子快乐了,那么父母该说些什么,做些什么呢?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这个问题,下意识的想法也许就是我们对待快乐的态度。

孩子期待的父母,一定是可以和他们一起坐下来,享受生活的自在与惬意的。但是父母会觉得那样是罪恶的,生活中还有那么多难题没有解决,自己凭什么快乐,凭什么放纵。

更何况,也只有孩子变得不开心,不幸福,我们才能与孩子建立联结,以父母的身份“拯救”孩子。

父母的不快乐是如何传染给孩子的

02、

“我不快乐,所以更希望孩子拥有快乐”,这是做父母意识层面的想法。

可是在潜意识层面,父母倾向于让孩子尝尝自己童年的各种痛苦味道,把孩子制造成理解自己的人。

我有一个朋友,她一直很好奇一个问题,那就是妈妈总是跟她说: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,你的财产都要防着老公,为将来离婚做好准备。

明明自己的婚姻很幸福,老公体贴又担当,妈妈是不是“有病”,才会总是跟她说这样的话

不仅如此,妈妈还会下意识否定她,不论她做什么。

例如,她要是想出门坐公交,妈妈就说公交太挤,还是自己开车吧。她要是想开车,妈妈就会说一点也不节俭,有直达的公交为什么要开车?

有时候朋友也想跟妈妈大吵一架,可是她又舍不得。

她知道,妈妈只是生活得不够快乐,内心需求没有被满足。

原来是朋友的父母关系不太好,虽然没有离婚却分居多年。家里生意做得不错,在市区买了好几套房子,却总因“经营理念不合”而吵架冷战。

这世界上不快乐的人有很多,可几乎没有人愿意“孤独的悲伤”。

父母身上的悲伤,会通过各种方式“感染”给孩子。 父母压抑的东西,希望让孩子替他表达。 同时,孩子看到父母如此压抑,自己快乐的时候也会有负罪感。

所以说,原生家庭的问题会代代相传,父母身上的匮乏,会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。

被父母吼大的孩子,当父母后也容易成为“吼爸吼妈”;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,当父母后也容易与孩子情感疏远……

父母会倾向于让孩子体验自己的痛苦,比如失败婚姻的痛苦,被否定的痛苦,从而把孩子拉到和自己一个“阵营”。

当然,如果给我们选择,我们肯定不会选择故意让孩子去痛苦。可是如果我们自身都是匮乏的,对孩子的爱也就缺乏边界,变成“共享痛苦”的爱。

03、

坦荡快乐,需要“刻意练习”

我们不敢快乐的原因有很多,也许来自原生家庭,也许来自忧郁的气质类型。

但是不管怎么样,我们都不能剥夺孩子幸福的权利。

其实我们心里明白,孩子吃一块冰西瓜、看一会电视,并不会对他们的人生造成什么负面影响。

我们只不过是不会应对这种轻松与惬意,害怕面对快乐之后的未知。

想要让孩子“敢于”快乐,父母不把悲伤强加给孩子是一个必要条件。

也许让父母本身变得快乐,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。相比之下,我们把自己与孩子隔离开些,允许孩子快乐,就容易得多。

能感受酣畅淋漓的快乐,是人生中多么难得的体验。我们人到中年,失去了童真,也许很难像个孩子一样傻笑。

可是孩子不一样,他们拥有着单纯,拥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他们有权利享受自己的人生,有权利去拥有快乐。

快乐,是一件需要刻意练习的事情。

我们必须慢慢治愈自己,尽量不让自己的“任性”控制孩子。

下次孩子再天真烂漫地“看电视”“吃冰西瓜”时,控制自己“泼冷水”的欲望。试着和孩子一起体验那种快乐与惬意,可能第一次会有些不适应,没关系,多尝试几次没有负罪感的快乐,也许我们自己也能得到治愈。

“希望你做最快乐的孩子”,不是一句空口号,而要切切实实地改变和行动。

相关内容

热门精选